回首国产刑侦剧近2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起伏跌宕,一声叹息”。
如何“起伏跌宕”?
【资料图】
2000年左右,国产刑侦剧迎来一轮井喷,《12·1枪杀大案》、《中国刑侦1号案》红极一时,火车上刑警一看饰演过白宝山的丁勇岱就下意识掏枪。
而《重案六组》《征服》等神作也曾火爆荧屏。
刑侦剧能火爆一时,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刑侦剧自带的“先天优势”。
刑侦剧本身,不仅有烧脑的剧情,紧张刺激的破案和勾人心神的线索,更有结合动作、枪战等元素,从创作角度来说,自带看点。
第二个原因,国产剧类型贫瘠时代的红利。
在国剧类型尚未全面开花的年代,刑侦剧可以大胆探索尺度的边界,自然成为当年许多观众的首选。
连番大案,嚣张悍匪,看得人欲罢不能,刑侦类型热潮曾一阵猛过一阵,成了当之无愧的“收视密码”。
但有起也有落,其后近20年,刑侦剧又一度销声匿迹。
直到2017年的《白夜追凶》宣告刑侦剧重回爆款行列。
最近几年,刑侦剧逐渐回潮,堪称起伏跌宕。
但令人叹息的则是,虽然上线的刑侦剧不少,也不乏张译这样的顶级演技派担纲,但真正算得上优秀的刑侦剧,却寥寥可数。
有的过分突出情感戏,演员却撑不起人物,导致刑侦和情感线的割裂;
有的虽有悬疑刑侦的名头,故事本身却极为“降智”,大结局更是令观众忍不住开怼。
说到底,刑侦的创作,早已陷入了瓶颈。
新剧虽不断,但多半是走套路。
直到昨晚,一部名为《尘封十三载》的大剧,再度开启了刑侦剧的旅途。
又是爱奇艺,迷雾剧场。
双雄+悬疑+刑侦。
三大热剧元素聚齐,惹人期待。
阵容也强大。
陈建斌、陈晓、啜妮、刘敏涛、左小青、王骁、喻恩泰……超过10位实力派演员加盟。
能让“刑侦”重回高光,来一次“绝地反击”吗?
首播两小时,冲上飙升榜第一。
观众四五星留言不少,有人放出狠话,“节奏转场不带喘气,人物间说话幽默又接地气,不知道的真以为到了刑警大队,快进这个东西对这个剧来说不存在的。”
连刷4集,我敢说了,这一次,终于不用让刑侦剧再“尘封十三年”。
行不行?现在就开箱,验货。
如果说,古早的刑侦剧,总是在“狠人”的制造上,不断下功夫。
那《尘封十三年》开场的气质,则更有美式刑侦剧的尺度与幽默。
陈晓饰演的刑警队长陆行知,一出场就是带队侦破绑票案。
重庆夜雨,荒郊小屋,绑匪人质。
还有,一条土狗。
好家伙,一整队人接到线索蹲守了半天,狗狗一叫可就全白忙活了,一群人屏住呼吸,原地抓狗。
总算,狗狗主动不再阻扰办案。
这时绑匪出现,接着一转身,回了小屋。
陆行知一声令下:现在就是机会。
几位刑警破门鱼贯而入,没两分钟就来报喜:陆队,人抓到了。
进入小屋,解救晕过去的人质,陆队注意到,桌上没吃完的方便面,和现场的痕迹。然后问办案刑警:绑匪是不是左撇子?
刑警回忆:他给了我一个右勾拳。“还有一个左撇子。”两人分兵两路,来回巡查一遍,很快将目标锁定小屋的床底,陆行知一踹床板:出来。
不一会儿,另一位绑匪颤颤巍巍的现身。全部落网了。
但就在和人质聊天时,人质忽然认出了陆队,然后摘下头套,自报家门:十几年前,你查案时问过我话。
“你还卖生发用品吗?”人质腾一下站起身,露出最多一米六的个头:“早不卖了,现在主卖增高产品。”
陆队说了句:挺好的,起身要走。却被问了一句:10几年前的案子,破了嘛?
陈晓走进雨中,重庆的雾气在夜晚城市灯光的照射下,透出一股梦幻的气息,陈晓的眉宇间闪过一丝犹豫,转头之间,仿佛想起了当年。
13年前,什么案子?
主创对悬疑破案的层层解构和层层加码,这才刚刚开始。
第一层“设扣”。
这个扣子,就是贯穿全剧的关键悬案。
但故事不是从13年前讲起,而是从13年后。
剧集开场就铺了张大网,时间长,剧情猛。
陆队接到报案,一个家具展示会现场,出现了离奇命案。
死去的年轻女性,尸体被精妙地摆放在现场,宛如一幅油画。
陆行知走进现场,蹲下身想要查找痕迹,法医告诉他别费劲了,凶手一定是带着手套鞋套,或者是清理过现场,“不是新手。”
而真正触动陆队的,则是现场一支普通的铅笔,当他走出家具城和新刑警聊天,猛然一抬头间,看到了不远处矗立的大型建筑,那房顶,再度勾起回忆。
13年前,同样地点,类似的铅笔,都在撞击他的心。
回到警队,他现场布置任务,提出法医无法确认现场是否是第一现场,如果不是,凶手的心理就太奇怪了。
新刑警随口一句:那也有可能,变态杀手嘛,十几年前的案子不就是?
话一出口,所有人齐刷刷张大嘴望着他。
这是又一次,戳到陆队的痛处了。
但陆队对领导汇报时,一再强调这一切只是巧合,无法证明两件案子有联系,按新案查。
但所有观众心中都已经布满疑云:十三年前后的两个案子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同一个人作案?
为什么13年前的旧案成为陆队心里不能提的伤痕?
在陆队的回忆里,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新案的调查中了?
这是观众们最关心,也恰恰是主创埋在开场的主线。
瘆人的案件、诡谲的现场,《尘封十三年》用一个瘆人的开篇,定下了全剧紧张惊险的基调。
凶手显然觉得自己在制作一件件艺术品,那种惊悚、悬疑感扑面而来,又飘向远方,仿佛漂回到13年前。
第二层,叫设套。
这个套,即把两个横跨13年的案件连起来。
13年后的故事讲了,接下来,镜头一转,回到13年前。
陆行知当年还是刚从派出所调到刑警队的菜鸟,初来乍到,就被安排去跟一个老刑警。
结果刚在厕所想拍拍师父的肩膀,就差点让师傅把胳膊给卸了。
他就是陈建斌饰演的卫峥嵘 。
两人刚回到办公室,菜鸟赶紧送来自己的工作简历和请愿书,一开口,就要破获危害人类最大的刑事案件。
卫峥嵘一开口:你应该去联合国工作啊,应该去消灭希特勒,你来错地方了。
陆知行赶紧补锅:我的意思是,破命案。
老刑警全用不可置信的眼神望着他,不到一秒钟,女警进来传话:有命案发生。
要拍好刑侦剧,就不能只拍刑侦。
《尘封十三年》导演刘海波显然深谙此道。刑侦悬疑之外,喜剧也是不能少的元素。
但虚晃一枪之后,故事很快又回到了刑侦现场。
13年前的,97年案发的旧案现场。
还是铅笔,还是却处理得像一幅画的尸体,还是现场毫无线索。
一瞬间,脊背发凉的感觉出来了。
导演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极其复杂,又极其吸引人的悬疑情境。
这种“疑”,体现在三个特点之中。
其一,是案件现场的诡异。
很明显,凶手有绘画背景,而且将美丽女子的尸体摆成油画造型,是标准表现型人格。
但卫峥嵘带着徒弟顺藤摸瓜,从90年代歌星到失踪的演出公司老板,都未能锁定嫌疑人,作案的到底是谁?
其二,是横跨13年的两起案件存在关联。
其三,两则案件是不是同一凶手?柳梦和王楠楠,两个人的职业高度相似,遇害现场也仿佛复制,是不是同一人作案?如果是,为什么两起案件相隔13年?如果不是,两人到底有何关联?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卫峥嵘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集的开头,一个女生穿着红色的裙子,在晨光中翩然起舞,如同仙女,但此时诡异的音乐响起,熟悉的场景与危险的紧张感如影随行,看得观众的心怦怦直跳!
故事也牢牢牵住了观众的神经。
13年前后两个案件,就像两个抓手,在一开场就奠定了《尘封十三载》的基调,给了观众持续追剧的理由。
第三层,是解扣。
也就是解开十三年的悬案,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开扣子,还缺一个人,卫峥嵘。
时隔十三年,卫峥嵘与陆行知,在当年的街角面馆再次相见,
一边是穿着白背心大短裤的顾家爸爸,另一边是穿着军绿衬衫褪去书卷气的刑警队长。
陆行知七歪八拐询问师傅现状,卫峥嵘终于忍不住了:你当了刑警队长,说话也学会拐弯抹角了,直接说。
无疑,陆知行就是要请师傅出山。有那么容易?一次不行,就两次。在墓地相遇,陆知行直接拿出案件卷宗,说着人手少,这小伎俩使得明明白白,问题是,师傅上钩了吗?
桥段虽老,卫峥嵘却不可能不上钩。回家做饭,连鸡蛋里的盐都放成了糖。
而陆知行也在警队重新更正了案件调查方向:13年前后两期案子,并案调查。重新梳理所有当年的案卷,因为两起案件的凶手,可能就藏在这些旧档案背后。
这次反转,既是解套,也是破局。
由此开始,十三年正式被贯穿起来,悬疑层层加码,疑点犬牙交错,真正的破案,开始了。
观众也渐渐跟着导演的节奏,进入了故事情境,沉浸在只有刑侦才能带来的观剧体验中。
案件中嵌套案件,紧凑的故事节奏,精密的布局让观众始终全神贯注:
先吊起观众的一口气。再抛出一个结果让观众松一口气。
观众反应过来案件背后还有大案后,又默默深吸一口气……
层层叠加,悬念倍增。
怎么样,是不是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刑侦爽剧了?
发现没,《尘封十三载》与其他刑侦剧最大的区别,在于三个字——
生活感。
它没有一上来就放出惊天大案,也没有一惊一乍的大尺度现场。
而是不是让你感觉走错了门槛:这不是一部生活喜剧吗?
可这个设计,恰恰就是剧集的优点。
它的节奏虽然很快,但给足了观众进入生活的时间。而演出生活,正是实力派的拿手好戏。
《尘封十三载》中,一共汇聚了至少9位实力派。
不像许多刑侦剧中,人物普遍脸谱化或扁平化,本剧中的诸多人物,都丰富细腻,活灵活现,尤其在几位老戏骨的演绎下,充满了故事感。
第一位,陈建斌。
许多观众印象中,他还是那个与孙俪合作《甄嬛传》的四爷,其实2020年,他就在高分国产刑侦剧《三叉戟》中,扮演过临近退休老骥伏枥的老警察角色,并一举入围白玉兰视帝争夺。
这次再演刑警,我敢说一句:这次陈建斌的演技,更胜《三叉戟》。
因为上次陈建斌只用演一个人一种个性,这次却要演出十三年前后同一个角色身上的巨大反差。
而打从卫大爷蹬着拖鞋穿着背心拎着菜过大马路,你心里就不服不行: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演技太牛了,这可不就是你家隔壁保温杯大爷的样子。
可是镜头一转,十三年前,好一个脾气火爆、霸气外露,办起案来雷厉风行的辣手刑警。
对新来的菜鸟,看不惯就怼。当着领导的面,照样可以为办案暴跳如雷。
看到线人想讹徒弟20块,上去就是一脚,扭头再一句:你钱多烧的呀。
一个自带锋芒,嫉恶如仇的“糙”刑警,就这样出来了。
但不仅是糙,分析证据的时候,他小心翼翼把红底白边纸质车票摆上桌面,自信对比的样子,老牌刑警的味儿马上就对了!
但就是这么个拿命当刑警的好警察,却在13年后,甘愿当起警局图书馆的管理员,顺便承包所有杂活。
真放下了?一场徒弟在他面前摆弄案卷的戏,老卫嘴上不说,身体却很诚实,说不管这个案子,眼睛还是想多看两眼,陈建斌把老卫那点纠结、倔强又不甘心给演得太好了,
扑面而来的都是烟火气,但烟火气最打动人心。
第二位,陈晓。
实事求是地说,在陈建斌这位顶级老戏骨面前,陈晓的戏,显得有点紧。
陈建斌的老卫,几乎就像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好像每天就在你面前晃悠,而陈晓演的陆行知,多少还有表演的痕迹。
好在陈晓演得都对。
13年前的懵懵懂懂热血澎湃,与13年后的沉稳淡定,都被呈现得细腻动人。
最好的一场戏是在面摊小心翼翼劝师傅出山,越是假装不刻意,越是显得刻意,陈晓把每个细节都带到了,尤其是师傅起身要离开时他微微颤抖的手,一下就演出了徒弟在师父面前13年不变的紧张和期盼。
虽然大家期待的警察局长聂远、王骁、喻恩泰等演员还未出场。
但已经出场的不乏观众熟知的实力派演员,比如饰演陆知行前妻的啜妮,离婚多年,对陆知行的爱全都写在眼睛里。
饰演老卫前妻的刘敏涛,几个镜头就把角色十三年的泼辣,和十三年后得病后的性格变化演得清清楚楚。
还有谭凯饰演的黑老大,十三年前和卫·泡澡爱好者在一个澡堂子里泡澡,其实是和抢地盘的对家接受警察调解,一个姿势就演出了角色的不羁。
牛漂饰演的刑警队老领导也意外的讨喜。
正因为老戏骨们精湛的表演,让《尘封十三载》在悬疑戏份上张力十足,生活化日常又十分饱满,刑侦剧,也仿佛随着故事一起,回到了自己岁月中的黄金年代。
《尘封十三载》显然不是一部悬浮剧,它有意图展现的内核,也并非仅仅是探案的刺激和推理的快感。
但开场最令我惊喜的,第一还是刑侦。
刑侦剧最基本的爽感,比如证据搜集,线索推理,以及猎奇的作案手法,这里都有。
比如卫陆两师徒第一次勘察现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第三方视角的镜头,就好像他俩也被框在观察范围内的感觉,悬疑范围瞬间弥散开来。
但更关键的是,剧集完美展现出13年前后刑事侦缉的巨大差异。
13年后的陆队,查案分分钟调取监控,高科技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巨大便利。
而13年前的老卫,查案全靠两条腿,天天大街小巷搞群访,而且查得非常严谨,非常细。一个证人都不能少。
所有调查,都是讲证据,讲推理,而且分毫不能差。
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信息、反复推演都相当严谨精确,一个小本本涵盖了老刑警无数艰辛。
这才是刑侦剧的硬核之处。
让观众也不自觉拨开猎奇、血腥的表层,代入警方冷静、理性的视角,有种「沉浸式破案」的感觉。
第二,刑侦元素和喜剧类型的叠加融合。
剧集让这两类不相干的元素,擦出了火花。尤其是卫峥嵘的这个角色,分分钟戳中我的笑点,泡澡搞调解、天天怼徒弟,那么暴躁,却又那么讨喜。
最后,剧集并未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对悬疑的探究上,而是完成了内核的升华。
观众代入真实的警察视角,不仅能获得身临其境办案的感受,还能体会到那个年代一线刑警的探案日常,以及办案的危险和艰难。
比如老卫教会陆行知初出茅庐第一课:串门的时候,嘴角上扬,和蔼和亲。
当刑警师徒被横跨13年的案件联系在一起,观众也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守望。
13年,师徒关系对调,但对于罪案追查的执着,还有师徒的情义,宛如当年。
当然,作为刑侦剧,《尘封十三年》并不完美,还有这样那样节奏、叙事上的问题。
但在这部剧上,还是让我看到了刑侦剧回归刑侦剧本色的尝试和突破。
随着第五集两代警察正式联手追凶,根据有限的线索抽丝剥茧,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13年前的秘密,终将揭开谜底。
观众为什么爱看刑侦剧?猎奇的破案故事,大尺度场景见多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符合逻辑的推理,贴近现实的故事,以及由案件折射出的人性、岁月的千姿百态。
还有,最关键的——破案的,人。
比如,一个老卫这样拿着录音笔挨个群访搞刑侦的老牌刑警。
这,才是刑侦剧的荣光所在。
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福建省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达1 05亿个,较上年末增长150%,二级节点注册企业达762家,覆盖纺织、食品
中新网上海5月25日电 (陈静 高艳)“我是(上海一妇婴)西院新生儿科的一名普通护士,也是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之一。我热爱我的职业,在
中新网西宁5月25日电 (祁萌叶 张添福)为保护老年人的“养老钱”,目前,青海省各部门、各行业先后启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重点对
中新网西宁5月25日电 (记者 李江宁)25日,青海省林草局启动以“依法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保护法》宣传月活动
中新网合肥5月25日电 (记者 张俊)记者25日从安徽省暖民心行动部署推进会议上获悉,该省拟推出包含就业促进、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